那天下午,阳光透过办公室的窗户照进来,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。他站在我面前,语气诚恳得让人没法怀疑:“这次真的委屈你了。你放心,我不会让你白受这个委屈,一定补偿你。”
我当时正为那个被他临时换掉的项目难过——那是我熬了无数个夜做出来的方案,说换就换了。可听他这么说,心里的委屈突然就软了下来。我说好,我等你。
这一等,就是大半年。
第一次他说要补偿,是答应把我调去新成立的创新小组。那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。“下个月人事调整就到位。”他说得斩钉截铁。我开始每天关注公司通知,甚至偷偷查了新小组需要看什么书。可下个月来了又走,创新小组都开始运转了,我的名字始终没出现在名单上。
我去问他,他拍着额头:“哎呀最近太忙,把这事给忘了。你放心,下次一定。”
“下次一定”——这四个字后来我听得太多,多到它们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意思。
夏天最热的时候,有个去南方学习的机会,名额很少。他知道我想去,主动找我:“上次答应你的还没兑现,这次我帮你争取。”我高兴得好几天没睡好,连行李箱都看好了。出发前一周,名单公示,没有我。
“这次情况特殊,”他解释,“领导直接指定了人。下次有类似机会,我第一个推荐你。”
我点点头,没说话。办公室的空调开得太足,我觉得有点冷。
秋天,部门有个重要项目缺负责人。以我的资历和能力,完全够格。他又来找我,这次说得更加恳切:“我知道欠你很多,这个项目给你,算是我的一点心意。”
也许是前两次的教训,我没有立刻高兴,只是问:“确定了吗?”
“板上钉钉的事。”他信誓旦旦。
结果你也猜到了——项目给了别人,一个据说“关系很硬”的新人。这次他甚至没主动来解释,是我在会议上听到任命通知才知道的。散会后他拉住我:“这次是上面直接安排的,我实在说不上话。不过年底评优,我保证给你争取。”
冬天来了,年终评优的结果出来,我又落空了。这次的理由是“要平衡各部门关系”。
最让我难过的不是这些承诺的落空,而是每次落空后,他都会给出新的承诺,一个比一个动听,一个比一个真诚。就像用糖果纸包着石头,第一次不小心咬到了,第二次、第三次,你明明知道里面是什么,却还是忍不住期待,也许这次真的是糖呢?
今年春节,我回老家过年。外婆看着我心事重重的样子,问怎么了。我简单说了说,外婆听完,慢悠悠地说:“你记得小时候,你爷爷总说要在院子里给你搭个秋千吗?”
我愣了下,确实记得。爷爷说过很多次,画过图纸,量过树干,还让我选喜欢的颜色。但秋千始终没有出现。开始我会问,后来就不问了。
“他不是不想给你搭,”外婆说,“他是真的觉得下次会有时间。可是啊,有些人说的‘下次’,其实就是‘没有’。”
外婆这句话,像一盆凉水,把我浇醒了。
我意识到,他可能不是故意骗我。每次承诺的时候,他大概是真心的。只是这种真心太廉价,廉价到不需要兑现也能让自己心安理得。而我在一次次等待中消耗的热情和信任,对他来说,不过是“下次一定”可以打发的东西。
上个月,我递交了调部门的申请。他听说后很惊讶,找我谈话,又说出了那句熟悉的话:“别走,我正准备给你争取更好的机会,这次真的……”
我打断他:“不用了。”
三个字,说出来的时候,心里有什么东西轻轻放下了。
现在我在新的部门,没人给我画大饼,没人承诺什么“下次一定”。工作就是工作,做多少得多少,简单明了。偶尔还会想起那段日子,不是怀念,而是提醒自己:永远不要相信那些只开空头支票的人。
最深的伤害,不是来自于拒绝,而是来自于给了希望又让它一次次落空。就像总是告诉一个孩子明天带他去游乐园,却从来没有成行。久而久之,孩子不仅不相信“明天”,连“游乐园”都不再美好了。
如果有人真的在乎你,他不会总是让你等“下次”。他会在说“对不起”之后,真的去做点什么;会在承诺“补偿”时,立刻开始行动。如果没有行动,那些话就只是话而已,像风吹过一样,留不下任何痕迹。
这段经历让我明白:要看一个人怎么样,不要听他说会给你什么,要看他已经给了你什么。空口的承诺,说得再美,也抵不过一件实实在在做到的小事。
生活继续向前。现在的我,更愿意相信那些沉默的行动者——那个默默帮你修改方案直到深夜的同事,那个记得你生日给你带块小蛋糕的朋友,那个在你生病时二话不说帮你顶班的伙伴。他们从不说什么漂亮话,但他们让这个世界变得可信,变得温暖。
至于那些永远在“补偿”却永远不兑现的人,就让他们和他们的承诺一起,留在昨天吧。我们都要学会对自己说:够了,就到这里吧。然后转身,走向那些说话算数的人,走向那些不用你等“下次”的地方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东科创业文章网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东科创业文章网
热门排行
阅读 (71)
1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阅读 (70)
2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69)
3网上买薯片,收到后袋子漏气阅读 (69)
4网购餐具套装有划痕商家说瑕疵品阅读 (68)
5带新人的过程:我反而补全了自己的能力短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