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科创业文章网东科创业文章网

带新人的过程:我反而补全了自己的能力短板

    这事儿说来挺有意思的。去年春天,部门来了个实习生小林,领导让我带着。说实话,当时我心里直打鼓——我自己还经常手忙脚乱呢,哪有底气教别人?

    小林报到的第一天,我硬着头皮给他介绍工作流程。讲到“项目复盘”环节时,他天真地问:“王哥,复盘报告具体要怎么写啊?有没有模板可以参考?”

    我当场卡壳了。

    天知道,我做了三年项目,每次复盘都是随便写几句应付了事。被这么一问,脸上火辣辣的。最后只能含糊地说:“这个嘛,主要就是总结经验和教训...你先看别人怎么写的。”

    那天晚上,我翻来覆去睡不着。突然意识到,这些年来,我一直在用“差不多就行”的态度对待工作。那些不擅长的、觉得麻烦的事,能躲就躲。可现在要带新人了,总不能一直说“这个我也不太清楚”吧?

    第二天,我起了个大早,把公司服务器里所有优秀的复盘报告都找出来研究。这才发现,原来一份好的复盘需要详细记录每个环节的数据、分析成功的关键因素、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,还要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案。我对照着最近完成的一个项目,重新写了份复盘报告,光是分析数据就花了三个小时。

    当我把这份报告发给小林时,他眼睛都亮了:“王哥,你总结得太清楚了!我照着这个模板来就行。”

    看着他崇拜的眼神,我心里五味杂陈。

    第二周,小林跟着我参加客户会议。会后他问我:“王哥,你是怎么快速抓住客户核心需求的?我感觉自己记了一堆,但重点都不突出。”

    又是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。

    说实话,我以前开会也是想到哪记到哪。被小林这么一问,我决定好好整理一下自己的方法。那个周末,我把自己关在书房,把过去三年的会议记录都翻出来,一点点分析总结。最后提炼出了一套“三点记录法”——每个客户需求只记三个最关键的点,用不同颜色标注优先级,会后立即整理成待办事项。

    当我手把手教给小林这个方法时,他学得特别认真。看着他笔记本上工整清晰的记录,我突然觉得,这个曾经最讨厌的整理工作,其实并没那么难。

    最让我触动的是教他做PPT那次。小林做的演示文稿总是密密麻麻的文字,他委屈地说:“王哥,我觉得每句话都很重要,舍不得删。”

    这话太耳熟了——三年前我的导师也这样说过我。

    那个晚上,我把自己锁在办公室,把公司最优秀的PPT一个个拆解分析。终于明白了什么是“一图胜千言”,什么是“逻辑先行”。我甚至下载了专业的设计软件,学会了基础排版。当我把自己精心制作的模板交给小林,看着他从最初的杂乱无章到后来的简洁明了,那种成就感,比完成任何一个项目都要强烈。

    三个月实习期满,小林已经能独立完成很多工作了。送别会上,他真诚地说:“王哥,谢谢你这么耐心地教我。你教我的那些方法,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。”

    我拍拍他的肩膀,心里却在想:该说谢谢的是我啊。

    小林走后,我仔细回想这三个月的变化——以前最头疼的文档工作,现在能轻松搞定;曾经乱七八糟的会议记录,变得条理清晰;连最不擅长的PPT制作,也成了强项。而这些改变,都是因为要教别人,逼着自己不得不先学会、先精通。

    现在带第二个新人时,我已经能从容地分享每一套方法。但每次讲解时,我都会想起那个被问得哑口无言的下午,想起熬夜研究模板的夜晚,想起为了教别人而逼自己成长的每一天。

    有时候走在回家的路上,我会想:也许所谓“带新人”,表面上是在帮助别人成长,实际上何尝不是给自己一个补齐短板的机会?那些我们以为是在传授给别人的知识和技能,最终都反过来塑造了更好的自己。

    这个过程就像照镜子,让你看清自己的不足;又像是一把刻刀,一点点雕琢出更完整的模样。而最奇妙的是,当你真心想要帮助别人时,成长就会在不经意间悄然发生。

    如今,我依然在带新人,也依然在补自己的短板。每次遇到新的挑战,我都会想起小林那天真又认真的问题。正是那些问题,推着我成为了今天这个更好的自己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东科创业文章网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