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科创业文章网东科创业文章网

结婚后每个节日,他都会带我去吃好吃的

    我到现在还记得,刚结婚那会儿,我俩还住在租来的小房子里。厨房小得转个身都费劲,油烟机嗡嗡响,炒个菜满屋子都是味儿。那时候他工作忙,我也忙,可就是从第一个节日开始,他悄悄定下了一个规矩——每个节日,都要带我出去吃顿好的。

    第一个节日是元宵节。那天特别冷,风刮在脸上像刀子。他下班回来,鼻子冻得通红,却神秘兮兮地说要带我去个地方。我们坐着公交车摇摇晃晃到了老城区,钻进一条窄窄的巷子。那家店连招牌都没有,就门口挂个红灯笼。掀开厚重的棉布帘,热气扑面而来,小小的店里坐满了人,说话声、笑声、碗筷碰撞声混在一起,热闹得让人心里一暖。

    “老板,两碗元宵,一碗芝麻一碗花生。”他熟门熟路地点单,像个老主顾。其实我知道,他肯定是提前来踩过点了。元宵端上来,白白胖胖的在红糖水里浮沉。我咬开一个,黑芝麻馅儿流淌出来,甜得恰到好处。他看着我吃,眼睛亮亮的:“以后每个节日,咱们都找家好吃的。”我点点头,心里那点刚结婚的忐忑,就在这氤氲的热气里慢慢化开了。

    春天来了,三八妇女节那天,他带我去了家新开的杭帮菜馆。店里装修得素雅,窗外正好能看到一树玉兰花。他点了龙井虾仁,虾仁晶莹剔透,透着淡淡的茶香。“你尝尝这个,”他把最大的一只夹到我碗里,“听说这里的厨师是从杭州请来的。”我问他怎么找到这地方的,他有点得意地晃晃手机:“我加了十几个美食群呢。”原来为了找这些店,他没事就研究美食攻略,收藏了上百家餐厅。

    最让我感动的是端午节。那天我加班到很晚,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出办公楼,发现他就在楼下等着。雨下得正大,他的伞大半都倾向我这边。“走,吃粽子去。”他带我去了家二十四小时营业的粥铺。深夜里,热腾腾的粽子端上来,他细心地帮我把绳子解开,糯米软糯,里头的五花肉入口即化。窗外雨声哗哗,店里就我们和几个夜班司机,安静得能听见彼此的呼吸。“别太累了,”他轻声说,“身体要紧。”那一刻,我突然觉得,再累也值得。

    夏天的时候,我生日正好赶上七夕。他破天荒地订了家需要提前三个月预约的餐厅。那是在一栋老洋房里,木质楼梯吱呀作响,窗外是茂密的梧桐。服务员端上甜品时,我才发现盘子上用巧克力酱写着“生日快乐”。原来他偷偷联系了餐厅,特意安排的。回家的路上,我们沿着昏黄的街道慢慢走,他的手心很暖,就像七年前我们第一次牵手时那样。

    这些节日大餐,渐渐成了我们婚姻里最柔软的仪式。不是多么昂贵的餐厅,也不是多么稀罕的食材,可贵的是他那份心意。有时候就是街边小馆的一碗面,有时候是商场里新开的火锅店,但每一次,他都会提前做功课,点我最爱吃的菜。

    去年中秋,我们在家附近的粤菜馆吃饭。点完菜,他像变戏法似的从包里掏出个月饼,是我最喜欢的蛋黄莲蓉馅。“虽然出来吃了,但月饼还是要吃的。”他憨憨地笑着,眼角的皱纹比刚结婚时深了些。我突然意识到,这些年,我们就这样在一个又一个节日里,一顿又一顿饭里,慢慢变老了。

    前几天整理手机照片,发现相册里大部分都是美食——冒着热气的火锅、精致的甜点、街边的烧烤……每一张照片背后,都是一个节日,一段回忆。朋友笑我们是“吃货夫妻”,其实他们不知道,这些美食背后,藏着他最朴素的爱情——就是想让我在每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,都能开开心心地吃顿饭。

    现在,我们又坐在了那家元宵店里,还是同样的位置,同样的两碗元宵。窗外飘着雪花,店里依然人声鼎沸。他习惯性地把他碗里的花生元宵分我一个,我也把我碗里的芝麻元宵分他一个。这样的小动作,我们已经做了七年。

    “明年春节去哪吃?”我问他。
    他神秘地笑笑:“早就找好地方了,保证你喜欢。”
    其实去哪里都不重要了。重要的是,我知道明年的元宵节、端午节、中秋节,往后的每一个节日,他都会这样牵着我的手,找一家温暖的馆子,点一桌我爱吃的菜。而我们,就在这一顿顿饭里,慢慢把日子过成了诗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东科创业文章网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