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概是从去年三月份开始的吧。我坐在电脑前,手心出汗,对面是某家知名外企的面试官。她金发碧眼,语速很快,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抛过来。我努力听着,大脑却像生锈的齿轮,嘎吱作响,就是转不动。她问:“Can you tell me about a time you led a project through a difficult situation?”(你能讲讲你带领项目度过困境的一次经历吗?)我明明准备过这个问题的,故事就在嘴边,可那些英语单词就像断了线的珠子,噼里啪啦往下掉,怎么也串不成一句流利的话。我结结巴巴,中间是长长的停顿,最后自己都不知道说了些什么。我看到屏幕里,她的眉毛几不可察地轻轻皱了一下,那个细微的表情,像一根针,扎进了我心里。
果然,几天后,那封冰冷的拒信就躺在了邮箱里。“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...”(感谢您的关注……)后面跟着一堆客套话。我没太在意,觉得可能是自己运气不好,或者跟这家公司气场不合。
可紧接着,是第二次,第三次,第四次……
每一次,都像第一次的翻版,甚至更糟。有时候是技术问题没答好,有时候是行为面试(Behavioral Interview)讲不出那个完美的“STAR”模型(Situation, Task, Action, Result,即情境、任务、行动、结果),更多的时候,是纯粹的语言障碍。我听不懂面试官带着口音的快速提问,也无法用精准的词汇表达出我脑子里那些复杂的想法。我感觉自己像个被捂住嘴巴的人,空有一身力气,却喊不出声音。
最打击我的一次,是面试一家我梦寐以求的欧洲公司。我花了整整一周准备,查遍了所有他们可能问的问题,还专门研究了他们的企业文化。面试官是个看起来很和善的中年男人。前半段还行,我勉强能跟上。直到他问了一个关于“risk management”(风险管理)的问题。我脑子里瞬间涌出好几个案例,中文的思维导图清晰无比。可当我张嘴时,却卡在了“mitigate”(减轻)这个词上。我死活想不起来这个词怎么读,情急之下,用了一个非常幼稚的“reduce the risk”(降低风险)。我看到面试官眼中闪过一丝疑惑,随即是一种“我明白了”的神情——他明白了我的英语水平有限。那一刻,我所有的自信,像被戳破的气球,瞬间瘪了下去。
那天挂断视频后,我没开灯,在黑暗里坐了很久。挫败感像潮水一样淹没了我。我开始怀疑自己,是不是根本就不够格?是不是我的能力,根本配不上那些光鲜的外企?我甚至想过放弃,找个国内公司算了,何必这么折磨自己。
但心底总有个声音不甘心。我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学专业,练技能,难道就要被这临门一脚的语言关挡在门外吗?
不行。绝对不能这么算了。
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看起来有点傻,但无比坚定的计划:每天雷打不动,进行两小时的模拟面试。
没有面试官?我自己来。
我把家里那面落满灰的穿衣镜擦干净,那就是我的“模拟战场”。每天下班后,从晚上八点到十点,这两个小时,完全属于我和镜子里的自己。
一开始,真的特别尴尬。对着镜子里的自己,一本正经地用英语做自我介绍:“Hello, my name is… I have X years of experience in…”(你好,我叫……,我在……方面有X年经验)。才说两句,自己就先笑了,或者卡住了。那种感觉,就像一个蹩脚的演员在排练一出无人观看的戏剧。
但我告诉自己,不许停。笑完了,卡住了,就深吸一口气,从头再来。
我把过去所有面试被问到的问题,以及网上能找到的高频外企面试题,全都整理出来,足足有上百个。我把它们分类:自我介绍、项目经验、优缺点、团队合作、冲突处理、职业规划……
然后,我就开始一个个地“磨”。
不是简单地背答案。我是真的在“模拟”。我会站在镜子前,想象对面坐着不同表情的面试官——严肃的、友善的、咄咄逼人的。我对着他们微笑,点头,用手势辅助表达。
第一步,是解决“开口跪”的问题。 我要求自己,无论内容如何,必须先流利地说出来,不能有超过三秒的“呃…”、“啊…”。我甚至用手机录下自己的回答,回放时,那些不必要的语气词和停顿听得我自己都脸红。我就一遍遍录,直到那段话听起来顺畅自然为止。
第二步,是丰富语言库。 我发现我总是反复用那几个简单的词汇,比如 “good”, “important”, “do”。这听起来太小学生了。我开始有意识地积累和替换。把 “good” 换成 “effective”, “efficient”, “valuable”;把 “important” 换成 “critical”, “crucial”, “significant”;把 “I do” 换成 “I implement”, “I execute”, “I facilitate”。我准备了一个小本子,专门记录这些“高级”词汇和地道表达,每天反复看,反复用。
第三步,是打磨故事。 外企面试最看重用具体事例证明你的能力。我把我过去做过的项目,按照STAR模型,一个一个重新梳理,写成英文稿子。然后,脱稿对着镜子讲。一开始是磕磕巴巴地复述,后来是流利地表达,再后来,我甚至可以加入一些幽默或者感慨,让整个故事听起来真实又生动。我模拟面试官可能会从哪个角度追问,提前准备好应对的回答。
第四步,是练听力,练反应。 我用英语新闻、TED演讲来做听力材料,强迫自己适应各种语速和口音。我还想了个办法,让我完全不懂英语的爸妈,随机从我的问题列表里抽一个,用中文念给我听,我必须立刻用英语回答,锻炼即时反应能力。
这个过程,枯燥得让人发疯。有很多个夜晚,我对着镜子,感觉自己像个复读机,舌头都打结了,脑袋里空空如也,恨不得把镜子砸了。进步是缓慢的,慢到几乎感觉不到。今天好像流利了一点,明天可能又退步回去。那种在黑暗中摸索,不知道曙光何时会来的感觉,非常煎熬。
但慢慢地,变化开始发生了。
大概在坚持了快两个月的时候,有一天,我正对着镜子讲述我如何处理一个紧急项目故障,我突然发现,我没有再看事先准备的稿子,那些英语句子自然而然地就从嘴里流淌出来,中间甚至还用了一个刚学会的习语 “on the fly”(临时地,匆忙地)。我看着镜子里那个自信、从容、带着微笑讲述着自己专业经历的人,一时间有些恍惚。那还是我吗?
那一刻,我知道,有些东西,真的不一样了。
机会再次来临。又是一家心仪的外企,岗位要求甚至比之前都高。收到面试通知时,我的心还是怦怦跳,但这一次,除了紧张,更多的是一种跃跃欲试的兴奋。
坐在摄像头前,我深呼吸,想起了过去几个月,那面镜子前成千上万次的练习。当面试官——一位气场很强的英国女士——开始提问时,我发现自己能轻松地跟上她的节奏。她问到的几个问题,恰好都是我反复“模拟”过的。
我没有背诵,而是像和朋友分享故事一样,从容、清晰、有重点地讲述着我的经历。我用上了那些练习过无数次的地道词汇,我的语音语调也因为长期的自我对话而变得自然。在问到其中一个关于“失败”的经历时,我不仅讲了事情本身,还坦诚地分享了当时的感受和学到的教训。我看到屏幕那头的女士,从一开始的严肃,到后来微微点头,甚至在我讲到某个小插曲时,还露出了会心的微笑。
最后她问我:“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for us?”(你有什么要问我们的吗?)这也是我练习过无数遍的环节。我提出了两个关于团队文化和项目前景的问题,显示了我对这份工作的真诚兴趣和深入思考。
面试结束,挂断视频。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,心里异常平静。我知道,我做到了。我把我能做到的最好的一面,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了。
两天后,我收到了HR的电话,通知我被录用了。挂掉电话,我走到那面陪伴我无数个夜晚的穿衣镜前,看着镜子里那个眼睛发光、嘴角上扬的自己,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。
那不是委屈的泪,而是百感交集的释放。我知道,我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份外企的offer,我赢回的,是那个在无数次拒绝后,差点丢失掉的、对自己的信心。
那每天两小时的模拟面试,它不像上课,更像是一场漫长的、与自己的对话和较量。它逼着我直面弱点,把模糊的想法变成清晰的语言,把胆怯的心打磨出自信的光泽。它告诉我,所谓门槛,跨过去了,就是门。而推开那扇门的力气,不是别人给的,是自己一下一下,对着镜子,练出来的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东科创业文章网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东科创业文章网
热门排行
阅读 (67)
1网上买薯片,收到后袋子漏气阅读 (67)
2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66)
3网购餐具套装有划痕商家说瑕疵品阅读 (66)
4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阅读 (65)
5带新人的过程:我反而补全了自己的能力短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