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科创业文章网东科创业文章网

每天练习书法:培养耐心与专注力

    那支毛笔,最初握在手里的时候,沉甸甸的,不是它的实际重量,而是心里那份陌生的、几乎有些别扭的分量。墨汁在砚台里化开,一股特有的、混着松烟和时光的味道便弥漫开来,这味道,如今闻来,已是老朋友般亲切了。

    还记得第一次临摹颜真卿的《多宝塔碑》。笔锋落下,完全不是想象中的样子。我想写一个饱满的“一”字,可笔下出来的,却是一条哆哆嗦嗦、粗细不均的“虫子”,软塌塌地趴在宣纸上,毫无骨力。手腕是僵的,呼吸是乱的,心里更是毛躁的。写不了几个字,就恨不得把整张纸揉成一团。那时候我才真切地意识到,所谓“耐心”,原来并非心里想想就能有的,它需要你的手、你的眼、你的气息,全身心地协同,一点点在枯燥的重复中去磨砺。

    于是,我给自己定了个规矩,不强求写多少张,但每天必须坐下来,至少完完整整地临摹一页。起初,这简直是一种煎熬。窗外稍有风吹草动,思绪就飘走了;手机在旁边震动一下,心里就痒痒的。笔下的字,也忠实地反映着我内心的波澜——心浮气躁时,字就显得轻浮、潦草;稍一分神,笔画就出了岔子,像走路崴了脚。

    改变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。大概坚持了两个月后,有一天,我忽然发现,当我铺开宣纸、研好墨时,心里那片喧闹的杂音,竟渐渐安静了下来。我的眼睛,开始能清晰地看到字帖上每一个笔画的起承转合,看到那“捺”画一波三折的微妙弧度,看到“竖”画如万岁枯藤般的苍劲。我的手腕,也从最初的僵硬,变得灵活了一些,能隐约感受到笔锋在纸面上那种“沙沙”的阻力,那是一种非常实在的、令人安心的触感。

    我尤其喜欢写那个“永”字。老人们说,“永字八法”,包含了汉字最基本的八种笔画。我一遍遍地写,不是为了把它写得多漂亮,而是在这个过程中,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妙的状态。周遭的世界安静了,只剩下我、这支笔,和笔下正在生长的线条。我不再急着要一个完美的结果,而是沉浸在一笔一画生成的过程里。那种感觉,就像是在和时间轻声对话,每一笔落下去,都是此刻;每一笔提起来,都是下一瞬。专注,原来并不是紧绷着的、费力去维持的东西,它也可以是一种松弛的、自然而然的沉浸。

    这种专注,像水滴石穿,悄悄改变了我生活的其他方面。以前看书,总喜欢同时放着音乐、刷着信息,一本书拖拖拉拉好久才能看完,还记不住什么。现在,我能捧着一本书,心无旁骛地读上一两个小时,书中的文字仿佛也变得更加清晰、更有味道。工作中处理繁琐的事务时,我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心烦意乱,而是能一件件、有条理地去梳理、解决。那种从书法练习中获得的“定力”,仿佛在我心里打下了一根桩,风浪来时,虽然依旧摇晃,但根基却稳了许多。

    去年冬天,一个雪后的下午,阳光透过窗户,柔和地洒在书桌上。我照例磨墨铺纸,开始临写。那天写的是“静”字。当我写完最后一笔,放下笔,端详着那个墨迹未干的字时,心里忽然涌起一阵莫名的感动。那个字,谈不上有多高的水平,但它结构稳妥,笔力匀称,透着一种安详沉稳的气息。我望着它,仿佛看到了这一年多来,每一个黄昏或深夜,坐在这里的那个自己。从最初那个毛手毛脚、心猿意马的新手,到如今能安然享受这片刻宁静的书写者,是这日复一日的练习,像一位沉默而智慧的匠人,慢慢雕琢了我的心性。

    书法没有直接给过我任何答案,但它给了我一件更宝贵的东西——一个可以安放和整理自己的地方。在这个地方,我与古人通过笔墨神交,也与内心最真实的自己相遇。那一笔一画,不仅仅是黑色的线条,它们是我走过的路,是我沉淀下来的时光,更是我修炼一颗从容、专注之心的见证。这条路,还很长,但我很庆幸自己拿起了那支笔,并且,会一直这样写下去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东科创业文章网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