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科创业文章网东科创业文章网

我生病时他给我读新闻

    那是我病得最重的一段日子。

    不是急症,是种磨人的、漫长的虚弱。医院白色的墙,消毒水的气味,还有日复一日躺在病床上,看着窗外光线从清晨的苍白移到黄昏的昏沉。时间像是被黏稠的糖浆给粘住了,过得极慢,慢到让人心慌。身体不听使唤,脑子也像是生锈的转轴,转不动,许多念头沉下去,又浮起来,杂乱无章。世界离我很远,远得只剩下这一方病室,和身体里一阵阵钝刀子割肉似的难受。

    他就在那时,捧着一份还带着油墨味的报纸,或是后来举着他的手机,坐到了我的床边。

    起初,我并没在意。病中的人,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致。他只是轻声问:“给你读读新闻,好不好?外面的事儿,听着解解闷。”我可有可无地点了点头,眼睛仍望着窗外那棵叶子快掉光了的树。

    他的声音不高,甚至有点低沉,带着一种刻意放缓的平稳。他开始读了。第一条是什么,我现在已记不清,大概是一条本地的市政工程消息,枯燥得很。但他的声音,像一股温吞吞的水流,不急不缓地漫过来。他不带什么夸张的语调,就是平实地念着,字句清晰。奇怪的是,那些干巴巴的文字,经由他的口读出来,好像被注入了一种奇异的安定感。我闭着眼,注意力渐渐地从身体的疼痛和内心的焦躁上,被牵引到那些关于道路修缮、市场规划的描述上。虽然内容无趣,但那声音本身,成了一种陪伴,一种让我知道“这里不止我一个人”的证明。

    后来,这就成了我们之间一个不成文的仪式。每天下午,他处理完自己的事,总会准时出现在病房里,搬把椅子坐在我床边,然后说:“今天有什么新鲜事儿呢,我来找找看。”他会先浏览一下标题,挑拣着读。社会新闻,奇闻异事,甚至一些有趣的科技动态,他都读。遇到那些令人气愤的、或者悲伤的社会事件,他会略过去,或者只用几句话带过;遇到好玩的,比如哪里发现了奇怪的动物,什么人用特别的方式完成了旅行,他会停下来,轻轻地笑一声,然后看看我,说:“这个有意思。”

    我印象最深的一次,他读到一篇关于一个老匠人坚持手工制作某种传统乐器的报道。他读得很细,读到匠人如何挑选木材,如何凭手感打磨,如何调试音色。他的声音里,带着一种罕见的、近乎虔诚的温柔。我那时正被一阵持续的恶心感折磨着,浑身冷汗。我没有睁眼,只是努力地将意识锚定在他的声音上。他描述着那匠人布满老茧的手,描述着刨花飞溅的瞬间,描述着最终成型的乐器发出的第一个音符……我仿佛真的看见了那间充满木屑香的小作坊,听到了那声清越的初音。那一刻,身体里翻江倒海的难受,似乎被这声音构筑的画面隔开了一层,变得可以忍受了。

    他不仅仅是个传声筒。有时候,读到一个地方的名字,他会说:“哦,这里我们去过的,记得吗?那条街上有一家卖豆花的,特别好吃。” 或者,读到一项新政策,他会停下来,用更通俗的话给我解释两句,怕我听不懂。偶尔,我精神好一些,会插一句话,问个问题,他便很高兴地、更详细地给我说下去。那些新闻,经由他的筛选、他的语调、他偶尔插入的回忆或解释,不再是冰冷的、与己无关的信息,而变成了一条条连接我与外部世界的、温暖的丝线。让我觉得,我虽然被困在这张病床上,但生活还在别处热闹地继续着,并且,那份热闹里,有他为我撷取的一角。

    有一个下午,天气阴沉,我的情绪也格外低落。觉得自己这病怕是难好了,种种灰暗的念头挥之不去。他来了,照例拿起手机。他读了一条关于边远山区小学收到捐赠图书的新闻。孩子们拿到新书时雀跃的样子,被记者描写得很生动。他读着读着,声音里也染上了一点笑意。读完那条,他沉默了几秒,然后像是自言自语,又像是对我说:“你看,总还是有好事情的。”

    就这么一句简单的话,没有多余的说教,却像一颗小石子,投在我死水般的心湖里,漾开了一圈微小的涟漪。是啊,总还是有好事情的。在这间充斥着病痛的房间里,他日复一日的朗读,不就是一件吗?

    如今,我早已康复,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。忙碌起来,报纸和手机新闻都是自己匆匆扫几眼,很少再有人为我朗读,我也很少再那样专注地去听。但那段被朗读声陪伴的日子,却像被时光打磨得温润的玉石,牢牢地嵌在了我的记忆里。

    我后来才明白,他当时给予我的,远不止是新闻本身。那是一种极其耐心的守护。在一个人最无力、最黯淡的时刻,他通过这样一种方式,默默地告诉我:我在这里,我陪着你,我们一起,把这段难熬的时间,一分钟、一分钟地度过去。他的声音,像一只温暖而稳定的手,在我几乎要沉下去的时候,一次又一次地,轻轻把我托住。

    那些新闻的内容,绝大多数我都已经忘却了。但我永远记得下午三点的阳光,透过百叶窗,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影子;记得他戴着老花镜(虽然他并不老),微微蹙眉看手机屏幕的样子;记得他那平稳的、不高不低的、带着某种魔力般能让我安定下来的声音。

    那不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,但在我听来,却比任何音乐都动听。因为它关联着生命中最实在的温暖,和最坚韧的守护。病中的日子是灰色的,但他的朗读声,像一支柔和的画笔,为那片灰色,悄悄地添上了一抹暖色。这抹暖色,至今,仍在我的生命里,微微地发着光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东科创业文章网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