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科创业文章网东科创业文章网

编辑想当内容总监,学习策划慢慢实现目标

    那会儿我刚进公司,坐在编辑部最靠门的工位上,每天的工作就是校对稿子、整理资料。看着总监办公室的玻璃门开了又关,我常想,什么时候我才能坐在那里,带着团队做我们想做的内容。

    这个念头一旦种下,就像颗种子在心里发了芽。我知道,从编辑到内容总监,这条路得一步一步走。

    最开始学策划,说实话挺懵的。记得第一次独立负责的选题是个关于城市记忆的专题,我兴奋地做了个自以为很全面的方案,结果在会上被问得哑口无言——“为什么选这个角度?”“目标读者是谁?”“和其他媒体做的有什么不同?”

    我红着脸答不上来。散会后,老主编拍拍我肩膀:“小陈,好的策划不是你想做什么,而是读者需要什么。先去街上走走,听听大家在聊什么。”

    那句话点醒了我。那个周末,我真的去了老城区,坐在巷口的石阶上和乘凉的老人们聊天,听他们讲这条街六十年的变迁。在新建的商场里,我观察年轻人喜欢在哪些店铺前拍照,偷听他们谈论的热门话题。周一一早,我带着三页密密麻麻的笔记和完全重做的方案走进会议室。这次,当我把菜市场王阿姨说的“这街以前能听见钟声,现在只剩车声”作为开篇时,我看见主编眼里有了光。

    专题推出后反响很好,有读者留言说看哭了。那一刻我明白,策划不是坐在电脑前空想,而是要走到读者中间,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。

    后来我开始主动承担更多策划任务。有段时间公司账号增长停滞,我自告奋勇做了一套全新的内容规划。那两个月,我几乎成了公司最“烦人”的员工——拉着设计师聊到晚上十点,就为了封面图上一个像素的调整;缠着数据分析师要最细的用户画像;甚至跑去和销售同事聊天,了解客户最关心什么。

    最难忘的是做“普通人故事”系列时,我采访了一位深夜还在送外卖的单亲妈妈。晚上十一点,我跟着她的电动车穿过大半个城市,看她如何一边等红灯一边检查儿子的作业照片。那晚风很大,她把唯一的手套给了我,说:“你们写字的人,手不能冷。”回来后,我把自己关在会议室里写了四个小时,写完出来天都亮了。那篇文章发布后,阅读量破了纪录,更重要的是,真的有人联系我们要帮助那位妈妈。

    就是从那时起,我真正理解了内容的价值——它不只是流量和数据,是能够连接人心、带来改变的力量。

    带团队是另一个挑战。第一次当项目负责人时,我犯了个错误——总觉得别人做得不如自己,最后干脆大包大揽,结果累倒生病了。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,我突然想通了:内容总监不是要做最会写稿的人,而是要成为那个能让团队发光的人。

    病好后,我彻底改变了方式。我开始认真了解每个成员的特长——小张擅长抓热点,但对深度内容没耐心;小李文笔细腻,但不太敢表达想法。我试着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,在他们犹豫时推一把,在他们冒进时拉一下。最重要的是,我学会了说“你来做决定”。

    三个月后,当我们团队的作品第一次获得行业奖项时,看着他们兴奋的样子,我比自己任何一次成功都开心。

    现在,我离那个目标越来越近了。虽然还没坐到总监的位置,但已经在承担更多管理职责。上周,老板让我负责整个部门的内容战略规划,这让我既紧张又兴奋。

    回看这段路,从那个只会校对稿子的新人,到现在能够带领团队策划有影响力的内容,我最大的体会是:成长从来不是突然的飞跃,而是一点一点的积累。每次熬夜改方案、每次被否定后的重新站起、每次看到作品真正帮助到别人时的感动,都在推着我向前。

    我知道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。但每当走过总监办公室,我已经不再只是羡慕地看着那扇门,而是清楚地知道——只要继续这样脚踏实地地走下去,带着对内容的热爱和对团队的负责,那一天一定会到来。

    而这一切,都始于多年前那个坐在靠门工位上的年轻人,心里种下的那颗小小的种子。它正在慢慢生长,终将开出最美的花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东科创业文章网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