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科创业文章网东科创业文章网

曾经的胆小怕事,如今都变成了勇敢担当

    我小时候,是那种连上课举手都要在心里排练好几遍的孩子。记得三年级那次,老师问谁愿意当领操员,我其实特别想试试,手在课桌底下攥得紧紧的,汗都出来了,可直到老师点了别的同学的名字,我的手就像被钉在腿上一样,怎么也抬不起来。放学路上,看着那个同学神气地走在队伍最前面,我心里酸溜溜的,可转念一想:万一做错了动作被全校同学笑话怎么办?还是这样安全。

    这种“安全”的感觉,像一层厚厚的茧,把我包裹了很多年。大学毕业后进了公司,我还是那个坐在会议室角落的人。明明有想法,话到嘴边总要咽回去——万一说错了呢?万一领导觉得我幼稚呢?同事找我调班,明明打乱了我的计划,我还是笑着说“没事没事”;领导安排额外工作,我熬夜到凌晨也不敢吭声。那段时间,我活得像个影子,存在感弱得连自己都快要感觉不到了。

    改变是从那个雨夜开始的。凌晨两点,我还在公司改第五版方案,电脑突然蓝屏了——写了四个小时的东西没保存。那一刻,我趴在桌上哭了,不是心疼工作白做了,而是恨自己为什么不敢早点说“这个要求我做不到”。眼泪混着窗外的雨声,我第一次认真地问自己:你这样小心翼翼,到底换来了什么?别人的喜欢?工作的顺利?好像都没有,只有越来越重的疲惫和越来越深的自我怀疑。

    真正让我蜕变的,是负责公司一个新项目的机会。领导说:“这个项目很有挑战,你敢试试吗?”我心跳得厉害,那个熟悉的“我不行”几乎要脱口而出,但鬼使神差地,我听见自己说:“好,我试试。”

    现在回想起来,那三个字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一扇我从未敢推开的门。

    项目启动第一周就出了问题。一个合作方突然变卦,整个进度可能都要延迟。要是以前,我肯定第一时间向领导求助。但那天晚上,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,把通讯录里所有可能帮上忙的人列出来,一个个打电话。被拒绝、被敷衍、被挂电话……打到第十七个电话时,手都在抖,但我没有停。终于,通过大学同学介绍,联系上了另一家更专业的公司。挂断电话那一刻,我才发现后背全湿了——不是吓的,是拼尽全力后的释然。

    更大的考验在后面。项目中期,我们发现有个环节的设计存在重大缺陷,如果按原计划继续,后期可能会出大问题。团队里有人主张将就一下,毕竟重新设计意味着之前的工作白做了,还要延期。开会时,大家争论得很激烈。我听着每个人的发言,心里两个小人在打架——一个说“别出头,随大流最安全”,另一个说“你是负责人,你必须坚持对的事”。

    我深吸一口气,站起来说:“我们不能明知道是坑还往里跳。责任我来担,方案重做。”会议室突然安静了,所有人都看着我。那几秒钟,像一辈子那么长。然后,最资深的老王先开口:“我支持。”接着是第二个、第三个……那一刻我明白,勇敢不是不害怕,而是害怕也要做认为对的事。

    重新设计的那半个月,我们团队几乎住在了公司。我学着协调每个人的工作节奏,在有人气馁时说“我们再想想办法”,在进度落后时主动承担最难的部分。慢慢地,我发现大家看我的眼神不一样了——从最初的怀疑,变成了信任。这种信任比任何夸奖都珍贵,它让我知道,担当不是一个人硬扛,而是带着一群人朝同一个方向走。

    项目成功那天,领导拍着我的肩膀说:“没想到你这么有魄力。”我笑了笑,没说什么。只有我自己知道,这份“魄力”是怎么长出来的——是在无数个失眠的夜里自己给自己打气,是在想退缩时逼自己再往前一步,是把“我不敢”换成“我试试”开始的。

    现在的我,还是会紧张,会在重要场合前失眠,但不同的是,我知道这些情绪不会阻止我向前走了。上周,新来的实习生因为失误差点搞砸客户见面会,急得直哭。我安慰她:“谁还没个第一次呢?走,我陪你一起去给客户道歉。”看着她在客户面前从结结巴巴到流畅表达,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。

    其实勇敢不是天生的,它是在每一个选择“面对”而不是“逃避”的瞬间积累起来的。是从举手发言开始,是从拒绝不合理要求开始,是从承担自己的责任开始。如今的我,依然不是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,但我终于成了自己人生的主角——会害怕,但不会再被害怕牵着鼻子走。

    如果说这些年的经历教会了我什么,那就是:我们比自己想象的更脆弱,但也比自己想象的更强大。生命的礼物,往往就包装在那些我们不敢打开的盒子里。当你终于鼓起勇气拆开它,会发现里面装着的,是一个你从未想过的、更好的自己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东科创业文章网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