婚礼拍摄是很累人的。你要像个猎人,时刻举着相机,在喧闹的人群中捕捉转瞬即逝的瞬间——新娘偷偷抹去的眼泪,父亲松开女儿手时颤抖的嘴角,交换戒指时两人相视一笑的默契。最初,我很享受这种“决定性瞬间”带来的成就感。但时间久了,我开始感到一种说不清的失落。我拍下了无数美丽的照片,构图完美,光线精准,新人和家长都很满意。可夜深人静整理照片时,我总觉得少了什么。这些照片太像“婚礼照片”了——标准的微笑,标准的流程,标准的幸福。它们完美,却似乎缺少了只属于那对新人独有的气息。
直到有一次,我为一对相处了十年的情侣拍摄婚礼。仪式结束后,新娘脱下高跟鞋,光脚踩在草地上;新郎解开领带,两人在夕阳下的草坪上随意走着,不时低声说笑。我放下一直举着的相机,只是安静地看着。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了问题所在——我太专注于“拍摄婚礼”,而忘记了眼前的是活生生的人。
这种觉醒,让我开始尝试人像摄影。最初,我迷恋各种复杂的布光技巧,追求杂志大片般的效果。我在影棚里指挥着模特:“头往左偏一点”“下巴收一下”“眼神再忧郁些”……照片很漂亮,发在社交媒体上收获很多赞,可我心里清楚,这些照片里的面孔,换一个人也能拍出类似的效果。它们缺少灵魂。
转折发生在一个普通的下午。我为一位年长的教授拍摄肖像。他退休前想留个纪念。按照惯例,我布置好灯光,准备开始“创作”。但教授很健谈,拍摄间隙,他讲起年轻时在乡下教书的经历,讲起他带过的学生,讲起书房里那盆养了二十年的文竹。他说这些话时,眼睛里有光,皱纹舒展开来,整个人散发出一种温和的力量。我几乎是本能地按下了快门——没有刻意摆姿,没有复杂灯光,只有他说话时最自然的状态。
那张照片洗出来时,我看了很久。它不像我以往任何一张“作品”——没有炫技的用光,没有夸张的构图,但它捕捉到了教授最真实的模样:一位饱读诗书、内心丰盈的长者。他的妻子后来告诉我,这是她见过“最像他”的照片。
这件事让我开始反思。我回想起最初爱上摄影的原因——不是因为技术,不是因为理论,而是因为透过取景器,我看见了人的故事。那些细微的表情变化,那些不经意的动作,那些只属于某个人的独特气质,才是照片最该留住的东西。
慢慢地,我的拍摄方式变了。拍婚礼时,我不再满足于记录流程,而是会提前和新人聊天,了解他们的故事——怎么认识的,第一次约会去了哪里,最喜欢对方什么。知道了这些,我在拍摄时就能更敏锐地捕捉到属于他们的独特瞬间。拍人像时,我越来越少使用复杂的灯光,更多时候只是找个舒服的地方,让被拍摄者放松地做自己,然后我在一旁静静地等待,等待那个“他们自己”出现的时刻。
上个月,我为一对老夫妻拍摄金婚纪念照。他们没有选择华丽的背景,只是在他们住了四十年的老房子里。阳台上养着十几盆花,客厅的沙发磨破了皮,厨房的窗户正对着一棵老槐树。整个拍摄过程中,我没有安排任何姿势。老太太在浇花,老爷子就在旁边看着;两人坐在沙发上翻看旧相册,不时低声交谈;切蛋糕时,老爷子小心地抹了一点奶油点在老太太鼻尖上,两人笑得像孩子。
这些画面,普通得就像日常生活。但当我整理照片时,我哭了。不是因为照片拍得有多好,而是因为我透过这些画面,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五十年相濡以沫的感情。那种经过岁月沉淀的默契,那种一个眼神就懂的了解,是任何摆拍都无法企及的。
现在,当有人问我是什么风格的摄影师时,我很难用一个词来回答。我不是纪实摄影师,也不是纯粹的人像摄影师。如果非要定义,我想我是“寻找真实”的摄影师——在婚礼的喧闹中寻找真实的感动,在人物的外表下寻找真实的内心。
这条路走了八年,从追求技术的完美到寻找情感的真实,我好像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。技术很重要,它是我表达的工具;但比技术更重要的,是放下技术的那一刻——当你忘记了自己在拍照,只是全身心地去感受眼前的人,去理解他们的故事,那时拍下的照片,才会有生命。
我的相机里,存着越来越多“不完美”的照片:有些焦点不那么锐利,有些构图打破常规,有些甚至有过曝或欠曝的部分。但奇怪的是,正是这些照片,最常被客户选中,最常被他们珍藏在钱包里、摆在书桌上。因为它们不只是一张张漂亮的面孔,更是一个个真实的人,和一段段鲜活的人生。
也许,这就是我作为摄影师存在的意义——不是用我的眼光去塑造一个完美的人,而是用我的镜头,去发现并记录下每个人身上那份独特的、真实的美丽。这份美丽,往往连他们自己都不曾察觉。而当我通过照片让他们看见时,那种感动,足以让我在这个行业里,继续走下去,走很远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东科创业文章网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东科创业文章网
热门排行
阅读 (59)
1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57)
2网上买薯片,收到后袋子漏气阅读 (55)
3扫码领洗发水,收到后是小瓶装阅读 (54)
4带新人的过程:我反而补全了自己的能力短板阅读 (54)
5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