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两年,我也走过弯路。第一年,我带着团队雄心勃勃地列出了十几个目标——用户量翻番、进军三个新市场、上线五个新产品线……年底复盘时,大家累得人仰马翻,达成率却不到一半。我记得产品部老张私下跟我说:“总监,咱们的目标是不是有点……太理想了?”他说得很委婉,但我懂。
第二年,我学乖了,吸取教训,把目标砍了一半。结果呢?年底倒是都完成了,可老板找我谈话:“完成得很好,但是……我们是不是太保守了?市场机会转瞬即逝啊。”
那段时间,我经常很晚回家,妻子说我睡觉都在皱眉头。确实,我连做梦都在想怎么把目标和资源这个天平摆平。
转机出现在那个周末。我带女儿去游乐场,看她玩跷跷板。她一会儿把对方翘得老高,一会儿又被对方压得起不来。后来她找到诀窍了——慢慢移动位置,找到那个平衡点,两个人就能一上一下,玩得特别开心。
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了什么。周一回到公司,我把团队召集起来,说了跷跷板的故事。然后我们做了件不一样的事——不再急着定目标,而是先盘点家底。
我们的人力盘点做得特别细。不只是数人头,而是把每个人的能力都摆到台面上。做用户运营的小王,原来在大学是话剧社的,特别会写故事;做数据分析的小李,居然还是个B站UP主,懂视频剪辑。这些“隐藏技能”后来真的派上了大用场。
预算也是。以前都是各部门报上来,我们讨价还价一番就定了。这次我们换了个法子——先让大家写“梦想清单”,就是如果不考虑钱,最想做什么。然后再写“底线清单”,就是最少需要什么才能维持运转。两相对照,该砍的砍,该保的保,该争取的争取,清晰多了。
最让我触动的是和市场部老陈的那次“谈判”。他想要五十万做一波品牌推广,说这对明年很重要。我把他请到会议室,没直接说不行,而是把我们的资源表格打开给他看:“老陈,你看,技术部要升级系统,这是保命的钱;客服部要增加人手,这是用户体验的底线。你这五十万,如果能换来明年前两个季度的稳定增长,我就从我的预备金里给你调。”
我们俩对着那张表,一个一个项目地过,最后他主动说:“那这样,我先要三十万,把最核心的做了,等第一季度见效了,你再给我追加,行不行?”那一刻,我突然觉得,当大家都看到全局的时候,沟通就变得简单了。
就这样,我们花了整整三周时间,把目标从“想要什么”变成了“能要什么”。每个目标后面都清清楚楚地写着:谁来做、多少钱、多长时间、可能会遇到什么风险。比如“用户增长30%”这个目标,后面跟着的是:需要增加两个运营人员(已到位),预算45万(已批准),分四个季度逐步达成,风险是市场竞争加剧时的备用方案。
十二月份,当我把最终版的年度计划拿到管理层会议上时,老板翻了一遍,问了几个细节问题,然后说了句:“这次的计划,靠谱。”就这四个字,我心里那块石头总算落地了。
这一年执行下来,并不轻松,但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。六月份的时候,确实遇到了我们预料中的市场竞争加剧,但因为早有准备,备用方案立刻启动,虽然增长速度慢了点,但方向没偏,节奏没乱。
年底庆功会上,看着团队小伙伴们脸上的笑容,我突然想起女儿玩跷跷板时说的话:“爸爸,找到那个平衡点,真好玩。”是啊,平衡不是保守,不是退缩,而是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价值。这就像开车——光踩油门不行,光踩刹车也不行,要的是根据路况,该快时快,该慢时慢,这样才能走得远,走得好。
现在做年度计划,我已经不那么焦虑了。因为我知道,目标和资源从来不是对立的,它们就像跷跷板的两端,找到那个平衡点,整个团队就能一起往上走。这个过程里,最重要的不是制定了多完美的计划,而是让每个人都明白我们在做什么,为什么这么做,以及我们共同能走到哪里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东科创业文章网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 东科创业文章网
东科创业文章网
热门排行
阅读 (70)
1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70)
2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阅读 (69)
3网上买薯片,收到后袋子漏气阅读 (68)
4带新人的过程:我反而补全了自己的能力短板阅读 (68)
5网购餐具套装有划痕商家说瑕疵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