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科创业文章网东科创业文章网

那些打不倒你的,终将让你站得更高

    那一年,我总觉得脚下的地在悄悄开裂。

    是我先听见声音的——凌晨两点的办公室,键盘声早就停了,只剩下中央空调轻微的嗡鸣。然后,手机屏幕亮起来,是合伙人老陈的消息:“明天早点来,有事商量。”语气平静得让人不安。

    第二天推开会议室的门,看见另外两个合伙人都在,桌上放着厚厚的文件。老陈开口时声音是哑的:“账上彻底空了。”

    我们创办这家文创公司四年了。最忙的时候,我们四个年轻人挤在三十平的出租屋里,泡面盒子堆成山,电脑风扇呼呼地转,为了一个创意吵到凌晨。拿到第一笔投资那天,我们去吃了顿像样的火锅,举着啤酒杯说要做成这个城市最有温度的文创品牌。

    可现在,老陈说他要退出。他妻子刚生了二胎,不能再跟着我们冒险。

    “我不是不相信你们,”他不敢看我们的眼睛,“只是……”

    只是现实太沉重了。那个下午,我看着他把个人物品装进纸箱,四年并肩作战的伙伴,就这样抱着箱子走进电梯。玻璃门合上的瞬间,我看见自己的倒影——苍白,疲惫,像个陌生人。

    接下来是更残酷的清算。我们退掉了 loft 办公室,搬进居民楼里的小套间。遣散员工那天,我最得力的设计师小姑娘红着眼睛说:“老板,等你们东山再起,我第一个回来。”我点点头,喉咙堵得说不出话。

    最难受的是通知那些一直支持我们的供应商。李老板听我说完,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:“小伙子,我知道你们不容易。我那笔款……等你缓过来再说。”这份信任比任何责备都让我难受。

    搬家的那个周末,下着细雨。我和剩下的两个合伙人把最后几箱东西搬上面包车。雨水顺着头发流进脖领,冷得人直打哆嗦。小张突然蹲在路边哭了:“我们是不是特别失败?”

    我没说话,因为也不知道答案。

    有将近两个月,我白天假装出门上班,其实是在图书馆或者咖啡馆消磨时间。不敢告诉父母,每次打电话都说“挺好的,忙”;不敢见朋友,怕他们问起近况。整个人像被抽空了,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,能躺一整天。

    转机来得很偶然。是个周日下午,母亲突然来看我,撞见我窝在乱糟糟的出租屋里吃泡面。她什么都没问,只是挽起袖子开始打扫,然后去菜市场买了菜,在厨房里忙活起来。

    吃饭的时候,她轻轻说:“你小时候学骑车,摔了多少次还记得吗?膝盖磕破了也不哭,就说一定要学会。”

    我鼻子一酸。是啊,那个不怕摔的小男孩去哪了?

    那天晚上,我翻出创业初期的笔记本。密密麻麻的字迹里,夹着一张便签纸,上面是我们最初写下的愿景:“用美好设计连接人心”。字已经有点模糊了,但那个温度还在。

    我忽然明白了——公司可以倒闭,梦想可以搁浅,但那个为了热爱不顾一切的自己,不能就这么认输。

    第二天,我约了剩下的小伙伴。在常去的那家咖啡馆,我说:“咱们不能就这么散了。大公司做不了,我们就从小处做起。”

    小张眼睛亮了:“我早就想说了!我们可以先从工作室开始。”

    “对,”小李接话,“就做我们最擅长的——定制文创。轻资产,低成本。”

    我们三个人,在那家咖啡馆制定了“复活计划”:专门为独立书店、小众咖啡馆设计专属文创。不需要大厂房,不需要很多员工,就靠我们的创意和手艺。

    第一个客户是家胡同里的旧书店。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先生,店里堆满了旧书,他想做一批有特色的笔记本和书签。我们花了一周时间泡在书店里,感受那里的气息,最后的设计融入了老胡同窗棂的图案和铅字印刷的元素。

    交货那天,老先生摸着笔记本的封面,眼里有光:“这就是我书店的味道。”

    就这样,一个客户介绍另一个客户,我们的“微型工作室”慢慢有了起色。不再想着融资上市,而是专注做好每一个小项目。奇怪的是,当我们不再急着奔跑,反而走得更稳了。

    去年秋天,我们搬进了新的工作室。不大,但阳光很好。整理东西时,我翻出公司倒闭时写的日记,有一页写着:“今天一切都结束了,不知道路在何方。”

    我在旁边添了一句:“路在脚下,一直都在。”

    现在回头看,如果当初一帆风顺,我可能还是那个只会盯着报表、计算增长率的创业者。正是那次惨烈的失败,逼着我停下来,重新审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,擅长什么。

    那些打不倒你的,不是让你变得更坚硬,而是让你学会柔软——柔软到能够接纳失败,能够重新开始,能够在废墟里看见希望的种子。它没有让我变得更高大,但让我站得更踏实了。每一步,都踩在真实的地面上。

    而我知道,无论未来还有什么在等着,我都能站稳了。因为最难的时刻已经过去,而我从那里走了出来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东科创业文章网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