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科创业文章网东科创业文章网

从做服务到做产品,我完成了商业模式的重构

    那几年,我几乎成了朋友眼中的“救火队长”。手机二十四小时开机,铃声调最大,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客户的电话。凌晨两点被叫醒是家常便饭,电话那头不是系统崩溃了,就是哪个功能又出问题了。我一边揉着惺忪睡眼对着电脑远程调试,一边听着客户在那头焦急地催促。

    我的公司是做软件技术服务的。说白了,就是帮企业定制开发他们需要的系统。小到一个预约小程序,大到一套内部管理平台,只要客户提需求,我们团队就吭哧吭哧地写代码。每个项目都像在解一道全新的数学题——题目是客户给的,解法要我们从头想。

    生意确实不错。团队从我和一个实习生,慢慢发展到二十多人。办公室换了大一点的,还买了台不错的咖啡机。客户名单越来越长,银行流水也挺好看。

    可我心里总觉得哪里不对劲。

    那种感觉,就像在跑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。每个项目都是新的起点,拼尽全力冲到终点,喘口气,然后又站上另一条起跑线。我们做得越多,就越忙;越忙,接的项目就越多。团队像滚轮里的仓鼠,拼命地跑,却始终在原地打转。

    最让我难受的是,我们和客户的关系变得很微妙。项目开始时大家称兄道弟,结束时往往带着些许怨气。客户总觉得我们做得不够快、不够好;我们总觉得客户需求变来变去、期望太高。有个合作了三年的老客户,最后一次项目验收时对我说:“你们技术真的不错,但每次都要从头开始沟通,太累了。”

    那天晚上,我独自在办公室坐到很晚。看着墙上密密麻麻的项目进度表,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:我们一直在解决同样的问题,只是换了个客户、换了个界面而已。这家公司要会员管理,那家公司也要会员管理;这个客户需要在线预约,那个客户也需要在线预约。我们像手工艺人,一遍遍地手工打造着相似的东西。

    转折点来得有点意外。

    有个餐饮连锁客户找我们开发排队叫号系统。像往常一样,我们派了项目经理去聊需求,然后开发、测试、部署。项目很成功,客户很满意。

    半年后,他们开了新店,自然又来找我们。但这次,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。我跟团队说:“这次我们不做定制了,就把上次那套系统稍微调整一下,直接给他们用。”

    大家都很惊讶。项目经理提醒我:“每家店流程都不一样,直接套用会不会有问题?” 我说:“试试看。”

    结果出乎意料。新店开业后,系统运行得很顺畅。虽然有些小地方需要适应,但客户反而觉得这样更规范。更重要的是,这次开发周期缩短了三分之二,成本大幅下降,利润空间反而更大了。

    那个月结账时,我看着财务报表,第一次没有那种“用时间换钱”的疲惫感。

    真正让我下定决心的,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。

    之前服务过的一家美容院老板给我打电话,说朋友也想要类似的系统。我本能地准备报价做定制,但挂掉电话后,我盯着电脑屏幕发了很久的呆。

    然后我回拨过去,对他说:“这样吧,我把给您做的那套系统稍微调整一下,给您朋友用。价格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,但功能差不多。”

    对方很痛快就答应了。

    就这样,我们没写一行新代码,就完成了一个新客户的交付。那一刻,我仿佛听到了脑海中“咔嚓”一声,好像有什么东西终于归位了。

    从那天起,我们开始了艰难的转型。

    第一步是最痛的。我召集核心团队开会,宣布要抽出一半人手,不再接定制项目,而是把过去做过的功能模块整理出来,做成标准化的产品。

    会议室里沉默了很久。最后技术总监先开口:“那现有的客户怎么办?收入怎么办?” 商务经理更直接:“客户的需求千差万别,标准化产品能卖得出去吗?”

    我知道他们的担心。公司现金流全靠定制项目撑着,现在要砍掉一半,风险太大了。但我更清楚,如果继续老路,我们迟早会撞上天花板。

    “给我六个月时间。”我看着他们,“如果六个月后产品做不出来,或者卖不出去,我们就回到老路上。”

    那六个月,是我创业以来最煎熬的日子。

    团队分成了两拨:一拨继续做定制项目养活公司,另一拨埋头做产品。做产品的同事压力巨大,进度慢,还经常被做项目的同事调侃“在搞理想主义”。有两次发工资前,财务悄悄问我要不要先停掉产品研发。

    最困难的是改变思维方式。做服务出身的人,骨子里都是“客户要什么就给什么”。现在却要不断地说“不”——这个功能不加,那个需求不改,界面就要统一这样。有次产品经理被客户骂哭,跑来找我:“老板,就加这个小功能吧,很快的。” 我硬着心肠摇头:“加了这一个,就会有下一个。那我们和做定制有什么区别?”

    慢慢地,变化开始出现了。

    八个月后,我们的第一套标准化SaaS系统上线了。它不像定制系统那样面面俱到,但核心功能稳定,价格只有定制的十分之一。

    开始很难。第一个月,零销售。第二个月,卖出去三套。客户反馈说:“有些地方用着不习惯,但价格真香,基本功能也够用了。”

    我记得特别清楚,卖出第十套的时候,技术部突然有人喊:“老板,你看服务器!” 我过去一看,十家客户都在平稳运行,而我们的服务器负载还不到20%。如果是十个定制项目,现在估计已经报警了。

    那一刻,办公室里突然安静下来。大家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然后不约而同地笑了。那是一种如释重负的笑。

    一年后的今天,我们已经有了两百多家付费客户。最让我感慨的不是数字,而是生活方式的改变。

    现在,我偶尔也能关掉手机,完整地看一场电影了。团队规模没怎么扩大,但利润翻了一番。新产品上线时,我们只需要部署一次,所有客户就都能用上新功能。那种感觉,就像种下了一棵树,然后看着它自己生长。

    当然,产品化的路远非完美。我们依然要面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,依然要在标准化和灵活性之间找平衡。有时候看到竞争对手推出更定制化的方案,心里也会咯噔一下。

    但每当这时,我就会想起那个二十四小时开机的“救火队长”,想起那些无休止的需求变更会议,想起团队疲惫的面容。

    然后我会告诉自己:方向是对的。

    从做服务到做产品,表面上只是商业模式的变化,本质上却是一次彻底的解放。它解放了我们的时间,解放了团队的创造力,更重要的是,它让我们找到了一个可以持续积累、持续成长的方向。

    前几天,一个新客户在电话里夸我们的系统好用,问是不是专门为他们定制的。我笑了笑,没有解释。

    挂掉电话,我走到办公室的落地窗前。楼下车水马龙,而我们的办公室里安静有序。那个曾经随时准备救火的团队,现在正专注地优化着产品,讨论着下一个版本的新功能。

    我依然感激那段做服务的日子,它让我们深入理解了客户的痛点,积累了宝贵的经验。但更庆幸的是,我们终于找到了把这些经验产品化的道路。

    这条路,我们会继续走下去。不是为了成为多大的公司,只是为了能够安心地睡个整觉,为了能够看着自己创造的东西真正地生长、蔓延,去帮助更多的人。

    这大概就是创业最美的样子吧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东科创业文章网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