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得第一次独立处理故障是台老式车床,主轴箱异响严重。老师傅们都去忙大修了,班长看看四周,目光落在我身上:“你去试试。”我紧张得手心冒汗,抱着图纸在设备前蹲了一整天,拆了装,装了拆,终于在天黑前找到了问题——一个磨损的轴承座。当我按下启动按钮,机器平稳运转时,那种成就感至今难忘。
就是从那时起,我迷上了解决技术难题。别人下班了,我还留在车间研究设备;周末泡在图书馆查资料;工资大部分买了专业书。有老师傅笑我傻:“这么拼命干啥?挣那点钱不值当。”我只是笑笑,没说话。其实想法很简单——就是喜欢听机器恢复正常时那顺畅的声音,像生了病的孩子终于康复。
转机出现在入厂第三年。厂里引进了一条德国自动化生产线,安装后一直调试不顺。德国专家来了两拨,问题依旧——生产效率始终达不到设计指标的八成。那天下午,车间主任急得在生产线前来回踱步,我鼓起勇气走过去:“主任,让我看看行吗?”
我永远记得他看我的眼神——怀疑中带着无奈。“你看吧,死马当活马医。”
接下来三天,我几乎长在了生产线上。对照着厚厚的德文手册(靠着字典硬啃),一遍遍跟踪程序运行。终于发现是传送带速度与机械手抓取有个微小的时间差,德国人按标准流程调试,却没考虑我们车间的电压波动。我调整了参数,第四天早晨,生产线奇迹般地达到了设计产能。
车间主任拍着我的肩膀,半天没说出一句话。但从那天起,我开始负责更多的设备改造项目。
成为技术主管的过程并不浪漫。老主管退休时推荐了我,但任命下来那天,我能感觉到背后的议论——“不就是会修机器吗?”“管人可不一样。”确实不一样。第一次主持班组会,我讲技术方案头头是道,安排起工作却结结巴巴。有老师傅直接顶回来:“按你说的做,出了问题谁负责?”
那段时间最难的不是技术,是怎么和人打交道。我意识到光自己懂不行,得让大家都懂。我开始把复杂的图纸简化成草图,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解原理;谁操作中出了差错,不再急着批评,而是一起分析原因;发现谁有好做法,就在班组里推广。慢慢地,抵触变成了理解,质疑变成了信任。
让我特别感动的是王师傅,就是最初顶撞我的那位。有天晚上加班,他拿着饭盒坐到我旁边:“开始觉得你就是个书呆子,现在看你确实真心为大家好。”那一刻,我知道自己终于过了这一关。
当上主管后,我主持了车间的智能化改造。这不是修一台机器的事,而是整个生产系统的升级。那半年,团队每个人都很拼。小李为了调试一个传感器,连续一周加班到深夜;张姐孩子发烧,安排好医院的事又赶回厂里;王师傅凭着几十年经验,提出了好几个关键改进建议。
项目验收那天,看着崭新的生产线平稳运行,显示屏上各项指标远超预期,我突然想起多年前那个在机器前手足无措的自己。如果说这些年的经历有什么体会,大概就是:技术这条路没有捷径,但每一步都算数。从拧好每个螺丝,到解决复杂故障,再到带领团队完成不可能的任务,本质上都是一样的——把该做的事做好,做到极致。
现在偶尔还会穿上工装,走进车间。年轻技员围过来问问题,我总会多讲几句。在他们身上,我看到了当年的自己——那双渴望弄懂原理的眼睛,那种解决难题后的兴奋。这条从技术员到主管的路,我走了整整十二年。回头看,最珍贵的不是职位的变化,而是每个深夜的坚守,每次突破后的喜悦,还有和工友们一起流汗、一起欢笑的那些日子。
车间的机器换了一茬又一茬,但金属碰撞的声音依然熟悉。我想,无论走到哪里,我永远都是那个愿意为一道技术难题熬夜的技工。这是起点,是根本,是这些年来从未改变的初心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东科创业文章网 »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,不排除杜撰可能,仅可一观。
东科创业文章网
热门排行
阅读 (54)
1在跨境电商做选品: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(51)
2网上买薯片,收到后袋子漏气阅读 (47)
3带新人的过程:我反而补全了自己的能力短板阅读 (46)
4面包厂工人: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阅读 (44)
5扫码领洗发水,收到后是小瓶装